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学校主页|
首页
首页   >   文科动态   >   正文

学校成功举办青山湖讲坛第3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莫曲布嫫:解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申遗与履约

编辑:崔丽春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08日    点击数:


97日上午,青山湖讲坛第34期,在浙江农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101多功能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巴莫曲布嫫应邀分享题为“解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申遗与履约”的报告,50余位2023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传承人研修班学员和师生代表参会。此次报告会由浙江农林大学人文社科处、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共同主办,讲座由茶学与茶文化学院王磊院长主持。

8e5a8a89a218f82aab7c7943d66c396

    巴莫曲布嫫教授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基本文件出发,介绍《公约》的宗旨与核心价值观,解读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操作性定义和关联性术语,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什么是保护”提供简明扼要的解读路径;同时,从两个基本理念把握《公约》精神,一为复数的“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也就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二为“过程”,即“保护的重点在于世代传承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过程”,而非作为结果的“产物”;再从非遗基本属性方面进行“本真性”问题的反思,并就《公约》的成就:从概念工具到范式转换做出总结。

4cc328343176db68de1819f98c13af7

讲座结束后,巴莫曲布嫫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王磊院长做出总结:巴莫老师为大家详细梳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核心概念的发展历程,详细解读了《公约》的宗旨和核心精神,引导学员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理念”。巴莫老师的讲座语言准确严谨,内容要点突出、概念解读正本清源,既有理论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为我们研修班学员进一步准确理解《公约》、熟悉非遗保护理论、明确传承人履约职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版权2021©浙江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地址:浙江·杭州·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联系电话:0571-637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