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学校主页|
首页
首页   >   文科动态   >   正文

沈满洪教授就森林固碳增汇实现路径接受《经济日报》采访

编辑:崔丽春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6日    点击数:

《经济日报》11月16日第11版刊发的“发挥好森林优质‘碳库’作用”一文中,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我院专家沈满洪教授就“森林固碳增汇实现路径”话题发表见解。采访全文链接如下:

(http://paper.ce.cn/pc/content/202211/16/content_264249.html

沈满洪教授认为,森林固碳增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技术固碳增汇和制度固碳增汇。首先,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固碳增汇。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我国通过数十年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要进一步把森林固碳的重心转向“提高单位面积森林的蓄积量和生长量”的方式上来。其次,通过制度创新驱动固碳增汇。将森林碳汇纳入碳市场,是碳市场区别于其他资源与环境市场的重要方面。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均是单一的产权市场,而碳市场则是碳排放权与碳汇复合的产权市场。只要碳市场基本完善,森林固碳增汇的收益预期就相对明确,对照森林固碳增汇的成本就可判断是盈利还是亏损。据此,相关部门可决定是否给予森林碳汇补偿。

此外,沈满洪教授表示,森林固碳增汇的探索具有三重意义:一是生态效益,实现森林碳汇提升;二是经济效益,激励碳汇这一特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是社会效益,激励人们从事森林固碳增汇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促进乡村共富。技术固碳增汇侧重于解决降低人为森林增汇的成本问题,制度固碳增汇侧重于解决人为森林增汇的收益问题。只要人为森林增汇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激发人们从事森林固碳增汇工作。

转自乡村振兴研究院

版权2021©浙江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地址:浙江·杭州·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联系电话:0571-637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