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学校主页|
首页
首页   >   文科动态   >   正文

沈满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编辑:严燕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03日    点击数: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是浙江省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必由之路。在实现绿色主导、生态优先、环境美丽、资源高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进程中,浙江省始终“以更高的标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更大的范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更强的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以更广的视野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科技创新、以更严的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要抓手,旨在打造以“生态经济主导化、生态环境景观化、自然资源循环化、全省一体化大花园、绿色科技创新自主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为主要表征的“重要窗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是“理论、实践、制度”三位一体的硕果体系,充分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关键词:“重要窗口”;和谐共生;绿色发展

  沈满洪: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教授,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文明战略与制度等研究。

浙江省在市场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正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浙江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省。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视察浙江时殷切希望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既是对浙江省过往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浙江省下一阶段工作所做出的实践指导与科学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应有之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众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国家的现代化,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是10亿,我国有14亿人口将整体迈入现代化,这将彻底地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是走掠夺殖民地国家资源道路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大多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则往往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以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为目标、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建设更加美丽的现代化家园为旨归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社会发展战略,以期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于此,浙江省必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和优化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现实基础。这不仅给我国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首先是指工业的现代化及其与此紧密相关的城市化。以往的现代化极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走上了“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的曲折道路,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病”。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与疾病的关系多被界定为由“他者”造成的道德危机,随着资本主义治理技艺的不断发展,频发于城市中的流行病沦为规训机制获得合法性的契机,直至马克思主义才将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疾病与城市的共生关系的本质揭露而出,并将人与自然界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剥削对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建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彰显出其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明特征。

第一,绿色主导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更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已然成为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是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的合理承载量为限度的发展之路,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对“黑色”增长的扬弃,是对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极大代价的发展道路的革命,是对片面地、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观的积极改造。绿色发展“抛弃”的是牺牲环境的“黑色”发展模式,摒弃的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观念,反对的是超越环境和生态承载极限的增长,“发扬”的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增长”,反对没有积累的“零增长”。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走上“黑色”增长的道路,不仅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难以建立经济蓬勃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且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无法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状态,最终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因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必须坚持走绿色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绿色经济主导的现代化体系和经济结构,以期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二,生态优先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坚持走在绿色中实现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深刻地指明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肯定生态建设优先性的同时又强调二者的有机转化,即生态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健康的手段,经济发展又可以更好地反哺生态建设;而且更有力地昭示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指明“绿水青山”在提供宜居的生存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绿水青山”具有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即“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因而,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互相转化。这就说明,我们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更新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思维模式,实事求是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既要生态经济化,又要经济生态化,从而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环境美丽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必然要求。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来越强烈,对“天蓝水碧山青”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憧憬。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是生态宜居、环境美丽的现代化。就生态环境而言,首先要满足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解决好生产和生活中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进而要满足生态环境审美等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态的就是美丽的,自然的就是美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是对建设环境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诉求。不可否认,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的打造,仍然需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向导,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动生态文明体系的积极建构。

第四,资源高效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遵循自然资源稀缺性法则的必然要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就是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稀缺的资源就要优化配置、努力谋求高效配置。由于部分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如矿产资源,因而必须科学规划、合理运用,使不可再生资源在惠及当代人的同时还可以普及后人;由于部分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如水资源,因而必须充分提高个体节约资源的观念和意识,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由于资本的逐步扩张,特别是随着城市资本对人口流动的主导和支配,城乡对立将无疑造成乡村成为资本输入的空间,加剧乡村所遭受的“掠夺”,造成对人力资源、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浪费。资本的逐利性,促使了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即创造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生产力,但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这种对利益的盲目追求,导致了人民生产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双重恶化,锻造了一副无时无刻不加之于无产阶级的沉重枷锁,从而造成人民健康的极度透支和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必须进一步要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牢牢树立“资源生产率”的意识,树立“亩均论英雄”的理念,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产出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已然初步建立起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转的行政管理机制,能够扮演好在资源分配中的角色,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相较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对资源优化所提出的高要求,还必须有机整合社会各项资源,建立起更为规范、科学、高效的资源优化管理机制,从而为建设以“资源高效”为表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保驾护航。

总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就要坚决防范“现代化病”,避免陷入资本主义话语体系下的畸形经济发展模式之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寻求绿色的健康发展之路;就要坚决避免走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防止走上经济发展、生态脆弱的畸形发展之路;要转变发展理路,正确把握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化“金山银山”的现实之道,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绿色主导、生态优先、环境美丽、资源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浙江省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生态优先的理念、绿色发展的能力,还是环境美丽的程度、资源高效的水平,均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主要是面向国际的窗口,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要具有国际视野,按照国际标准,取得国际认可。理论作为实践的向导,对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理论必然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践的发展,而滞后于时代的理论则难以促进实践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因此,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浙江省务必制定科学的目标体系,用以指导和引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进程。

第一,以更高的标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经济主导化。浙江省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生态产业欣欣向荣,生态消费如火如荼。但是,相对于“重要窗口”建设的标准而言,依然有较大差距。在经济生态化方面,基本革新了过去陈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但是,经济绿色程度不够、循环程度不够、高碳特征明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在生态经济化方面,浙江省在制度创新上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尤其是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方面有较大突破,当然同时也要看到在排污权交易、用水权交易、用海权交易等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经济,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打开‘两山’转化通道。”为此,在生产领域,浙江省必须全面推进“领跑者制度”,以最绿色、最低碳、最循环的企业作为全行业普遍遵循的标准,推进比学赶帮超活动,直至绿色低碳循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在生态领域,浙江省必须全面推进用水权、用能权、用海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碳汇权等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建设碳市场、水市场、能源市场、环境市场等,真正让“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生态产品,让生态产品带来更大的生态价值,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现实路径。在生活领域,浙江省务必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消费,加大绿色生活理念的宣传力度,让绿色消费观真正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让生态化消费成为人们的习惯和自觉。

第二,以更大的范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景观化。通过17年的生态省创建,浙江省成功打造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这是十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需要根据人民的需求不断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一方面,事关生态环境安全低层次需要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事关生态环境审美等高层次需要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呈现出低层次的需要和高层次的需要同时并存的状态。因此,中共浙江省委指出:“要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推动由污染防治攻坚转向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其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浙江省务必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海洋环境的治理难度远远大于陆域,但是海洋环境污染的根子在于陆地。因此,浙江省必须尽早做出全面系统的谋划,充分运用整体思维,将海洋环境和陆地生态有机统一起来,在巩固陆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其二,严格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尽最大努力保障“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性,建构起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其三,大力建设生态环境景观工程。统筹环境功能与审美功能,提高沿海生态带建设、城市河岸生态带建设、高铁高速两侧生态带建设、森林林相景观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增强生态环境审美功能,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完善生态环境景观工程的建设,注入彰显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个性因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更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

第三,以更强的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努力实现自然资源循环化。资源与环境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二者彼此独立又相辅相成。当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时,二者可以互相促进对方的发展,但是当资源与环境矛盾激化时,二者又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环境和资源的辩证关系,即节约资源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节约资源。在自然资源显得更为稀缺的背景下,要像重视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一样重视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要像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样重视自然资源生产率的提高。浙江省通过“四节(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一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大幅度下降。但是,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我省单位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仍然处于较为落后阶段,大部分资源达到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当然这也意味着潜力巨大。因此,要大力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其一,控制自然资源消耗总量,从不控总量转向控制总量。全面推广“亩均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不仅考核亩均产出,而且考核每吨水、每度电的产出。其二,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自然资源,从不可交易转向可以交易。大力推进用水权、用能权、用海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自然资源产权交易机制,让自然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区、最高效的行业、最高效的企业。其三,全面开展资源节约行动,从资源浪费转向资源节约。通过资源消耗总量红线、单位生产总值资源消耗红线等制度强行控制资源过度消耗。其四,全面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从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总结国内外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典型经验并予以推广。只要存在循环利用更好的典型,就要认真予以学习借鉴,直至达到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第四,以更广的视野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努力打造全省一体化大花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全省一体化大花园是大势所趋。从需求角度看,这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是在满足了“吃喝住穿”第一需求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供给角度看,浙江省具备了开展美丽城乡建设的经济基础,能够为打造省域一体化大花园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通过“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已经不乏典型案例;通过生态市和美丽城市建设,美丽城镇也不乏典型。但是,还存在体系化不够、品质化不够、差异化不够等问题。因此,“要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的美丽浙江建设‘富春山居图’”。首先,加强顶层设计,致力于打造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美丽浙江大花园。其次,加强美丽城乡建设中的功能整合,努力做到生态功能、审美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的彼此协调和相互促进。最后,注重美丽城乡建设中的差异化布局,努力做到城市与城镇、村落的差异化,做到城市与城市的差异化,做到城镇与城镇的差异化,做到乡村与乡村的差异化。这样,每个城市就是大花园中的一个部分,每个乡村就是大花园中的一个盆景。

第五,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绿色科技创新自主化。科技创新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绿色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总体方向。科技创新必须从资本主义话语权中的唯利是图转向突出人民主体性的全面绿色化。我国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而浙江省又领先于全国。但是,相对于发达经济体80%以上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浙江省还有不小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创新潜力,真正实现创新引领科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几点:一是继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一定程度上讲,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代表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二是大力引导科技创新向绿色化方向迈进。不仅在末端治理上推进科技创新,而且在源头研发上就要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等作为导向。三是逐步实现绿色科技创新的自主化。总体上,绿色科技成果是自主研发还是外部引进,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但是,作为打造“重要窗口”的省份,至少应该有并逐步过渡到经常有自主化绿色科技创新的成果。

第六,以更严的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主体单独可以胜任的。浙江省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已经形成了宝贵经验,例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棒”精神,坚持多主体联动的团队协作意识,坚持系统治理的“组合拳”观念等。但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因此,要“积极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首先,要完善多主体联动的治理格局。要形成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其次,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针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制度拥挤”“制度缺失”“制度冲突”等问题,进行系统诊断,进行制度的“加减乘除”:废除多余的重复的制度;补充缺失的新型的制度;加强制度关系的梳理,对于替代性制度进行优化选择,对于互补性制度进行耦合强化。最后,加强制度实施机制的建设。制度体系化设计时就要考虑信息获取机制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奖优罚劣机制建设等实施机制的建设,例如,要强化制度绩效的前期评估、中期评价和后期考核,以考核结果评判制度优劣及绩效高低。

作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省适时地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省域发展战略,精心打造省域一体化大花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因地制宜地开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呈现样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引领下,浙江省积极创新探索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即以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美丽城乡建设、生态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六大举措为主要抓手,打造出“生态经济主导化、生态环境景观化、自然资源循环化、全省一体化大花园、绿色科技创新自主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果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成果体系,其通过理论、实践、制度三大维度,充分展示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的巨大优越性,昭示出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的可持续性。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历史底蕴。浙江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充分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构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方向和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是浙江省立足当地的生态实际打造出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昭示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立足实践、依托实践实现的绿色主导的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展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是立足中国、放眼未来、对标世界的创新型发展,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开放性和时代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活运用和实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机整合,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新的活力,树立了“中国特色的绿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来源于实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的理论成果,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必须复归于实践并经由实践的检验,才能更好地绽放其特有的理论光辉。因此,一是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路标,指引我们继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科学方法,革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纳入时代特色和中国元素。二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丰富和发展生态哲学、生态史学、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教育学、生态设计学、资源与环境法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等生态哲学社会科学,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贡献。三是必须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中外生态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中让中华学术走向世界,让国际学者了解中国。为此,要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系列文化工程专项研究,形成生态文明研究系列论著、现代化研究系列论著;要加大国际学术交流的资助力度,设立“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现代化建设国际论坛”等。

第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坚持知行合一。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打造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从块状的角度看,要在空间上形成大样本、中样本、小样本的样本体系。全省域的生态省和美丽浙江就属于大样本;生态市和美丽城市、生态县和美丽县域就是中花园;生态乡和美丽乡镇、生态村和美丽村落就是小花园。而且,大花园是由中小花园构成的,中小花园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从而形成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大花园。如2006—2016年,浙江省累计成功创建39个国家生态县和湖州、杭州两个国家生态市。2017—2020年,浙江省先后四批累计25个市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累计8个市县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就是典型的中花园样本。从条状角度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化、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空间、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等不同子系统。把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分别打造成美丽文化、美丽资源、美丽环境、美丽产业、美丽消费、美丽空间、美丽科技、美丽制度,就能建设成真正的大花园。从条块角度看,要致力于做到块中有条、条中有块,错落有致、相互协调。可见,全省域的大花园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建成的,而是需要顶层设计、精心施工、狠抓落实,才能真正绘就蓝图。

第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必须高度重视制度成果的积累。制度成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法律制度。在国家已经形成的环境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方立法的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二是生态规章制度。浙江省以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已经构建起了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八个方面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不同的阶段对规章制度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三是生态标准规范。浙江省制定实施了《纺织染整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电镀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以及《污泥土地利用技术规范》《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浙江省可以形成系列的“标准样本”,如生态省标准、生态市标准、生态县标准、生态镇标准、生态村标准以及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微观单位的创建标准。制度可以检验,制度可以比较,制度可以移植。一旦美丽浙江建设的制度成果得到借鉴、复制和移植,就会真正产生窗口效应。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现实彰显,浙江省打造的必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窗口”,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全面发展、全面繁荣的现代化“重要窗口”,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重要窗口”。唯有建构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之上,实现全方位繁荣、多层次协调的“重要窗口”,才能真正扬弃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畸形经济发展观,建构起以“生命共同体”为主要表征的健康发展模式;才能真正革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发展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向;才能真正对标国际、超越国际、引领国际,昭示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来源:沈满洪.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窗口”[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1, 35(5): 5-12.



版权2021©浙江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地址:浙江·杭州·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联系电话:0571-637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