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学校主页|
首页
首页   >   文科动态   >   正文

《中国绿色时报》:把论文写在农民的小康路上

编辑:章晓燕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02日    点击数:

“一根科技竹,两颗富民果。”这句话在浙江农林大学广为流传。

浙农林大森林培育学科的教授们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教农民种山核桃、香榧、竹子等作物,不少农民称他们为“农民教授”。他们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支部建在学科上

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党员活动室挂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牌。这块奖牌是支部书记郑炳松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带回来的。“这个奖对我们来说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郑炳松说。

森林培育学科成立于1999年,当时学科研究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学术成果少。为了破解困局,时任学科带头人兼支部书记方伟教授提出,支部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走重点学科建设的路子。

以前,山核桃树高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多长在陡峭的山坡上,还经常发生各种病虫害。黄坚钦是支部的老党员,他主动接过了山核桃研究的难题。他和同事们一边查资料,一边下乡调研,一干就是20多年,攻克了山核桃嫁接、矮化、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难题。

如今,在天目山一带,很多山核桃树种在地势较平坦处,树高不过5米,人站在地上或者搭个梯子就可以摘到山核桃。山核桃提前挂果,产量高且稳定。

黄坚钦领衔完成的“南方特色干果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支部建在学科上”的模式,取得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双丰收。

22年来,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用房面积从不足150平方米,发展到占地76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实验室楼,再到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从13人壮大到49人,建成了由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创新人才等一流人才组成的学科团队。

帮农民富起来

一棵大香榧树的收成,抵得过山区一个农民全年的收入。但香榧苗很难成活,生长周期长,栽培管理不当还容易导致香榧果子小、种衣难剥、口感差。

戴文圣教授是一名老党员,研究香榧近30年。为了选育优良的香榧品种,他带领团队在崎岖的山上踏出了一条条小路。到了香榧开花的季节,夜晚连续在山上蹲点观察,经常一去就是10多天,最终使香榧的挂果时间缩短5年以上。

戴文圣说:“科学研究成果必须要向农民推广,农民用了我们的技术,增加了收入,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向农民推广技术并不容易。农民担心“万一香榧树种不起来怎么办?”2006年,戴文圣把两棵香榧树种到庆元县张村乡政府门口。过了两年,两棵香榧树都挂果了。马上就有农民找到戴文圣,请他指导自家种植香榧树。一户户指导忙不过来,支部积极对接当地政府合作帮扶农民。

2016年,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和天台县石梁镇东溪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戴文圣带团队给农民送去香榧苗,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学科累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100多人次,每年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现在,东溪村的香榧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庆元、嵊州、遂昌、建德……戴文圣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省。在他们的努力下,浙江香榧栽培面积从2000年的不到8万亩,上升到目前的90多万亩,产量从不到800吨到近5000吨,累计带动香榧产区的农民增收近20亿元。

教授们上演“山海情”

浙农林大森林培育学科教授们的足迹不仅遍布全省,还到了大别山、黔东南……上演了一出教授版的“山海情”。

重庆市忠县是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团队重点帮扶地区。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党员桂仁意教授曾多次到忠县,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之后,挑选了高节竹作为主要品种。这是高产优良的笋用竹种,栽种技术难度低,适合作为忠县扶贫产业推广。他们还为当地竹产业的发展规划、种苗引进、栽培管理、笋用竹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提供全套支持。

目前,忠县竹林面积达17万亩,竹材总蓄积量25万吨,年可采鲜笋3万吨,初步形成以鲜笋、笋干、环保餐具餐盒、竹炭为主的竹产品系列,并注册了商标。

贵州省锦屏县花桥村党支部,也是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对口帮扶对象。他们把临安山区致富的经验分享给花桥村,利用学科优势,帮扶当地发展产业增收。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5/31/content_3350289.htm《中国绿色时报》:2021.5.31

版权2021©浙江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地址:浙江·杭州·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联系电话:0571-63732700